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地熱資源勘查與示范工程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通遼科左中旗保康鎮地區水熱型地熱開發利用與保護示范研究”項目居民供暖試運行取得成功。
通遼科左中旗保康鎮地區水熱型地熱開發利用與保護示范研究”項目為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承擔的“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地熱資源勘查與示范工程”子課題。該項目于2021年正式開始實施,經過4個月的連續作業,完成了地熱井施工和回灌試驗研究,完成了供暖站房和管網建設,建成了地熱動態監測系統和展示系統,經過多天的試運行,供暖效果良好。
本次試運行供暖面積40221.78平方米,總供暖熱負荷設計為2032.44千瓦,二次網供水溫度37-41度、回水溫度35.5-37度,住戶室內溫度23-27度,供暖效果良好。對比燃煤鍋爐供暖系統,節約運行費用65%,經濟效益顯著。經試驗測算,當示范區域熱儲壓力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可達到采灌平衡,實現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并且本次地熱資源開發采用了循環利用集約化供熱工藝,有效地減少了常規燃料需求和灰、渣、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較傳統供暖模式更加環保、低碳。
本次示范工程試運行取得成功,標志著內蒙古自治區首次成功建成了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填補了地熱尾水回灌試驗研究的空白,為內蒙古自治區水熱型地熱資源梯級開發利用設計和施工提供了第一手實驗數據,對推進自治區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次示范工程中首次采用了網絡動態監測系統,可以第一時間獲取水動力場、溫度場及設備運行情況動態監測數據,將為科學評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提供有力的技術和數據支撐。通過本次試運行,不僅驗證了通遼地區地熱地質條件優越,而且表明該地區具備“只取熱,不取水”的最佳開發利用模式條件,將為自治區推動地熱資源梯級高效利用、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進程、進一步優化調整能源供應結構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發揮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